同样都是招聘大学生,11月20日的解禁日对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意义。知名企业有宣讲会,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活动声势,而更多企业,默默地、细心地、不断改进地,准备解禁之后的双选会。不是最优秀而是更合适的毕业生,一定有。需要寻找。寻找的过程中,风险和机遇并存。
每年夏秋之交,各大知名企业以让人眼花缭乱的校园招聘新闻占据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但企业无论大小,投入必定意味着期待回报,同时,投入也意味着风险。
不怎么买账的上海大学生一家知名IT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在HR社区www。goiee。com中用博客分享今年自己负责的这场全国校园招聘之行:“在上海、北京和广州三地的高校,往往出现一个300人的会场只有100名听众。复旦的场地费几乎可以算是最贵的了,参加招聘会的学生600人,其中有300人是外校的,中途放宣传片的时候,会有学生退场。”
“在这三地的高校中开宣讲会,有不少学生一听企业不提供当地职位,立即转身离场。女同学问题比男同学多,而且非常统一,就是一句话:”能出国不?‘“
“但我们到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去开校园宣讲会,学生们不知道有多热情,每一场都坐得满满的。此外,像在武汉等地,非当地企业的校园宣讲会都非常受欢迎,1000人的会场挤了2000多名毕业生。”
“最令人感动的是同学们对工资竟然只字不提,非常谦虚和热情。男同学的问题比女同学多,也是一句话:”能出国不?‘“
要么提供本地职位,要么免谈
早在今年的6到7月份,就已经有大量的企业委托招聘企业开展招聘工作,而国庆过后校园招聘的热浪更是一波接一波。由于顾忌到禁令,所以11月20日之前的校园招聘,大多是以活动和宣讲会形式进行的。据智联招聘和中华英才网统计显示,几乎每个周末都有宣讲等校园招聘活动安排。
高峰时期清华、复旦大学一天可能有10多场招聘会,10-12月份的三个月内在一所全国知名大学内举办的招聘会平均超过500场。但前程无忧认为,在上海、北京和广州三地高校开校园招聘会,如果不提供本地岗位,那么吸引的学生人数绝对要少很多。外地企业在上海、北京和广东举办的招聘会“上座率”不足50% .同时,这些企业到另外一些地区的招聘现场又会出现爆满现象。为保证招聘效果和缩短招聘周期,企业会先收简历再开招聘会,招聘会则吸引不了足够多的听众;先开招聘会后收取简历,又影响招聘的时效。校园招聘会有时候让企业感觉难以取舍,有点尴尬。在2005年的时候,聘用大学毕业生的企业50%以上没有事先计划,也不进校开招聘会。
学生违约风险暗存
根据某招聘网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11月之前的校园招聘活动主要以校园宣讲和组织笔试为主。部分企业早在10月上旬就已经进行了简历投递和网上筛选,此后举行的宣讲会的针对性也极为明确,仅邀请通过初选的毕业生参加,宣讲会的内容也从一般的鼓动式变成了企业文化宣传和后期应聘流程的介绍,甚至包括老员工“现身说法”。而到解禁日一开,立即从已经挑选好的学生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最后的面试。
但不少HR经理对记者表示,其实在校园招聘会上,虽然收到很多简历,但也存在风险的,尤其是学生违约的情况。
“前两次去招聘,收的简历不少,面试情况也很好。但最终的录用方案是回公司后定的,不少发了录取通知书后都没有回音了,打电话也联系不上。万一他们不来报到那可怎么办呢?所以只能选择一些没有去过的院校,再进行一次校园招聘了。”HR经理周先生说。
广撒网不如挑选培养
校园招聘会让学生耗费了很多精力,企业花费了不少成本,供需双方却都不满意,这并不是校园招聘会的本意。上海不少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和学校更紧密的联系,挑选对口的小部分学生来培养,举办各种活动,” 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的老师告诉记者。对企业来说,举办小规模的活动,介绍行业知识,分享行业经验,往往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宣传自身的效果。
在解禁日前十天,11月10日,该学院举办了首次人才发展活动周。来自香港恒生银行上海支行的讲座一早就聚集了近百名师生的参与,研讨主题更是时下流行的“投资理财服务”。恒生银行部门经理潘先生给学生们介绍了一些理财服务产品,他告诉记者,同学们活跃的思维与深入的思考,给企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次讲座性质的研讨会,竟然是香港恒生银行在内地校园推广领域的首次尝试。
声明:以上资讯来自网络汇总整理,属转载,仅作分享使用,不代表淮海人才网(www.jobhh.cn)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电联0516-66656188、13685127537,我们将立刻删除!
更多资讯请关注
徐州招聘网www.jobhh.cn 微信公众号:xuzhou-job